上山袜
河泥夹
稻桶
脚踏水车、草篰篮、打稻机、河泥夹……这些凝结着一代人记忆的传统农具,如今几乎觅不见踪影。不过,在鄞州中心区首南街道桃江村一个安静的角落,却依然保存着百余件老式农具。 记者昨日获悉,沧海农博园农具陈列馆将于近日免费开放,这也是鄞州建成开放的第19座民办博物馆。博物馆负责人虞善来告诉记者:“这些老农具看起来是那么的笨重、呆板、陌生、不可思议,却寄托着老一辈宁波人深深的依恋。” 淘来这些“宝贝”不容易 记者在农具陈列馆看到,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式农具。有拔秧种田用的犁、蓑衣、拔秧矮凳等农具,也有秋收冬种用的稻桶、晒谷耙、打稻机等,甚至还有日常生活用的瓢、壶、盆、篓等工具。这些老式农具历经岁月砥砺,有的竹笼已破损,有的绳索已磨损,一些铁器也已是锈迹斑斑。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向后人诉说着它们曾经的价值。 “得来不易”,提起这些农具的来历,虞善来有些感慨。筹办这个农具陈列馆始于两年前,“我在亲朋好友间广发‘搜寻帖’。”这两年,虞善来经常往一些偏僻的山村跑,根据他的经验,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容易淘到宝。 收集这些“宝贝”究竟花了多少钱,虞善来并不愿意透露。但记者获知,虞善来刚刚收购了两只碾米用的刷子,就要70元,看来这些农具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虞善来说,如今很多老式农具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 每一件农具背后都有一段历史 虞善来告诉记者,每一件曾经的生产生活用具,诉说的就是过去的生活和历史,“这些农具恐怕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叫不出名字了,但过去在宁波的农村几乎随处可见。” “这是河泥夹。”虞善来所指的“河泥夹”是由篾条编织的,三角体,然后再安装上两根长长的竹竿。 宁波有捻河泥的传统。“在那个化肥还是奢侈品的年代,捻河泥是为了积肥。”虞善来说,“捻河泥时,人们站在河泥船的甲板上,摆稳步子,抡起河泥夹,沉到水底。然后一开一合,河泥夹就夹上了满满一篓肥沃的淤泥。”说这话的时候,虞善来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中。 “这些个没见过吧?”虞善来得意洋洋地拿下挂在墙上的一个竹编物,“这个叫‘推苗’。”记者细看,发现这个竹编物跟击剑用的面具有几分相似,只是“推苗”的竹篾显得有些稀疏。虞善来解释说,宁波人耘田都是跪在田里,稻苗长高了,耘田时稻叶子就容易戳到脸,“农家人就发明了这种‘推苗’,可以挡住稻叶,保护五官。这种奇特的农具,现在几乎绝迹了。” 虞善来说,很多老式农具凝聚着老一辈人的智慧,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 记者 梅薇 实习生 钱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