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创业学生“量体裁衣”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中该起什么作用?据宁波大学2009年暑期实践小分队对宁波市部分高校的调研显示,77%的同学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对于以后的创业是有帮助的。
“高校教育‘施肥’,学生创业‘花开’,高校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量体裁衣’,激发创业基因,指导和教会学生做出适合于他们成才实际的正确选择。”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唐绍祥如是说。
“平台+模块”的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是宁波大学的创业教导模式。模式一方面通过扩充设置KAB创业课程、中小企业管理学等平台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扩充设置创业实践程、创业活动和创业环境等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还制定了“窗口”式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平台形成基础的创业知识能力,夯实基础;模块侧重培育创业者业务的竞争力和项目的市场化论证,提升后劲;窗口实现后续指导平台的构建和资金断层的保障机制,稳步发展”。胡处长再次指出,“‘平台’、‘模块’、‘窗口’三个层次具有差异性,逐级递进,从不同的阶段、不同层面培育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创业训练营”是浙江万里学院的创业培训模式。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执行校长陈厥祥说:“训练营”联合宁波市代表性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创业教育,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为选择不同创业行业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可以帮助学生更理性地把握行业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