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注意到“逃跑”的外企往往有一些共同点:多数是中小型、劳动密集型或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这样的企业本不该受到欢迎,但近年来这样的企业却大量涌入中国,原因在于一些地方不科学的发展观和不合理的政绩观,使得招商引资不计后果、不分良莠。招商更应注重“选资”,将无力履行社会责任的不良外企尽量挡在门外。
其次,与不正确的“招商观”一脉相承,一些地方给予外企的待遇实在太过优厚,比如让他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巨额贷款,可以长期拖欠工人工资,甚至会被地方政府“挂牌保护”,谁也不能去监管他们。“超国民待遇”让一些外企变成了特殊企业,埋下了不负责任的种子,结出了“逃跑”的恶果。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外企非正常撤离与金融危机有关,而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已存在,只是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警觉和重视而已。以青岛市为例,2003年就跑了21家,2004年跑了25家,2007年则跑了87家,逐年增长。这其实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防范“洋跑跑”,事后究责只是被动之举,变“引资”为“选资”、取消不计后果的优惠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向银行、供应商提供相应的预警信息,才是主动、治本之策。从更深层面来说,反省、改变我们的政绩观、招商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怪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