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考界称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奥林匹克”盛会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 (IPY),即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正式启动。我国第一次参与此项科考行动计划,并作为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尤为重要。此次科学考察共有六个项目组成:物理海洋学观测,化学海洋学观测,生物海洋学观测,大气科学观测,海冰观测以及海洋地质与海洋地球物理观测。共有110名全国各地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搭乘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经美国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浙江万里学院与德国AWI极地海洋研究所的国际合作项目“基地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准登上雪龙号,主要参与生物海洋观测的任务,在北极高纬度海域、北冰洋临济边缘海域和北冰洋高纬度中心区域采集深海5000米以下的沉积物样品,并开展这些区域的微生物资源及其基因资源的多样性研究。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陈吉刚当任了此项重任,“我在船上主要执行调查海域的连续取样品,利用富集培养装置,进行常规条件下难以培养的极端微生物,以及沉积物中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前期处理。”
2005年陈吉刚副教授获得浙江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浙江万里学院,并担任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万里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工作,使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深度与广度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陈吉刚博士抓住了好机会,担任了许多重大项目的核心骨干,扎实的专业素质让陈吉刚在30岁时就评上了副教授一职,并与生环学院杨季芳院长一起,参与到中德国际合作项目“基地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他说:“这个项目有德方3名科学家和万里学院的17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我能在这个项目中做主要研究,并能作为项目的唯一一名参与此次北极科考的人员,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与这么多权威的专家一起在船上度过2个月,这将让我学到很多。”
北极地区深海沉积物中蕴藏着巨大而独特的微生物资源,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未被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宝贵的生物资源之一,深海沉积物不同层次的微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结合地质年代数据,可以很好的反演不同年代的海洋生物与环境,这些特殊的生物,蕴藏着巨大的生物技术开发潜力,是目前世界各国生物资源竞争的焦点。浙江万里学院在2003年就与德国AWI极地海洋研究所进行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研究所科学家曾多次来访浙江万里学院,并向万里学院实验中心赠送先进的研究设备。此次带往北极的富集培养装置即为德方赠送,其作用明显优于国内其他同类装置。
据悉,在2005年,坐落在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的微生物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珍藏的上千多株极地极端细菌菌株。这些菌株是实验室的“镇室之宝”, 有助于未来提升我国在国际极端微生物资源竞争性开发研究方面的实力,也是目前开展极端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整个生物与环境学院实验中心拥有价值2000多万元的研究设备,有10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在全国科研院所实验室排在前列。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杨季芳院长说:“极地生态系统是全球处于极端环境下的复杂生态系统之一,研究需要独特的科学思维和理念,同时需要采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装备与手段。”此次北极科考,又将分离出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