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国家的顶级展馆拥有量均不超过一家,不过面积有不同。其中意大利位居第二,拥有全球第三大展馆米兰展览中心,面积34.5万平方米,占比11%;中国并列第二,拥有全球并列第三大展馆广交会琶洲馆,面积34.5万平方米,占比11%;美国位居第三,拥有全球第七大展馆麦考密克展览中心,面积26.4万平方米,占比8.4%;西班牙位居第四,拥有全球第八大展馆瓦伦西亚展览中心,面积24.8万平方米,占比7.9%;法国位居第五,拥有全球第九大展馆巴黎展览公司凡尔赛门展览中心,面积23.1万平方米,占比7.4%;俄罗斯位居第七,拥有全球第十大展馆莫斯科Crocus国际展览中心,面积22.7万平方米,占比7.3%。
中国会展基础设施现状
据权威数据,2010年全球展览面积约3110万平方米,中国占到世界总量的9.52%,已经成长为新兴会展大国。近年来,会展业发展仍保持迅猛势头,各具特色的会展设施纷纷涌现,如展览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虽未被列入全球展馆50强,然而已经形成了集团企业建设运营,以园区综合体、大会展集群和产业链协同为发展目标的经营模式,从而突破了场馆国有、企业运营、政府补贴的德国模式,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大会展实践。
但就总体而言,特别是与需求相比,中国会展业基础设施多舢板式展馆,少航母型设施,大致处于多而散、小而弱状态。比如上海会展业,目前在中国其展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品牌感召力最强,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和产业集聚度最高。2010年,虽有世博管制,但上海会展业的展出面积仍逆市上扬,高达804万平方米,在全国会展城市中雄居第一。但展馆利用率已达极限,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截至2010年年底,上海十大场馆总面积不及法兰克福一个展览中心。唯一特大型场馆面积亦不过12.65万平方米,排名全球第25位,且实际支配权掌握在外方手中,与上海作为中国市场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城市定位相比,会展业基础设施明显不足。
从展馆竞争力大局着眼,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吸引高规格大规模展会,实现规模效应:首先,展览面积必须满足大型特大型展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其次,现代会展设施、工作生活设施要与国际先进水准接轨。最后,交通便利化程度要高。
作者简介:张敏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会展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和艺术学。陈梦佳、李凝、杨娅蓓、张相宜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会展专业直研生、本科生。
注:该排行榜虽以50强命名,然而实际列入的展馆为47个,室内展览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