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学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向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交的书面发言材料中透露,北京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远没有达到使用寿命50年至70年的设计年限。北京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建筑浪费城市。(见2009年1月15日中国新闻网)看来,确实需要下点猛药,很好地治一治城市“建筑病”了。

  纵观如今的城市,“建筑病”远不止“短寿”问题。依笔者分析,至少有三种严重的疾病:一种是“不孕”。如今,无论走到哪一座城市,都会看到在一些繁华地段,地块早已被开发商买去了,但起遮羞作用的围栏内,破烂不堪,杂草丛生,建筑物迟迟没有崛起,从高处望去,宛如城市的牛皮癣。近日,媒体曝出南京新街口铁管巷的A、C地块拟建518米“亚洲第一高楼”,从2005年9月至没有动工。第二种是“夭折”。有的建设项目建了一半成了“烂尾”,有的正在建设的项目发现问题后不得不拆除。重庆万州规划投资2500万元、已耗资864万元的“三峡明珠观光塔”,在烂尾3年多后,于今年1月5日被拆除。湖北襄樊市鱼梁洲由开发商于2002年建成的70多套豪华别墅,因属违规建筑,一直闲置,如今成了牛圈。第三种是“短寿”。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北京有公共和住宅建筑面积约5.9亿平方米,其中使用期低于50年的“短寿”建筑约4亿平方米,不少住宅使用不到15年就要被迫腾地拆除。类似北京的情况,在其他城市并不鲜见。

  城市“建筑病”频发会带来诸多危害,最大的危害当然是资源的浪费,亦即将可以办很多事业的巨额资金打了水漂,同时还会严重扰民,对环境造成破坏。那么,一些城市为什么会不断地犯重复性的错误呢?有的本来就是违法违规建筑,一旦较真,就经不起法律法规的检验了;有的属于建设规划没有进行科学缜密的论证,靠拍脑门决策,盲目上马;有的则因为缺乏前瞻性,没过几年就已经落后了,不得不拆掉重新规划建设;有的是一些开发上搞“大忽悠”,本来只打算炒地皮或根本就没有资金,想“空手套白狼”,而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对他们的资质和实力进行严格的验证。

  目前,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防止我国经济下滑,国家计划集中4万亿投资提振经济,各省市自治区则开出了18万亿的大单。其中,绝大部分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愿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能够科学规划、审慎操作,不能总是犯“建筑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