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近日联合推出了“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通了吗”网络调查,反响热烈。调查显示,68.7%的网友不知道所在省区市的政府(省长、主席、市长)热线、信箱或者其他联系方式,96.8%的网友认为“不畅通”。多数网友表示,自己身边的社情民意通道不够畅通,而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是网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1月5日《人民日报》)

  96.8%的网友认为自己身边的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人民日报》大胆公布的这样一组数据,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在另一个层面上,从信访机构到政府热线、政府网站等等,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在形式意义上应该说几乎达到了100%全面覆盖。形式上是100%无障碍,实质上却是96.8%“不通畅”,这说明多少沟通渠道完全是形同虚设,而又有多少便民举措口惠而实不至。

  在政府的层面,这首先是一个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政府在形式上花费不小的成本设置了全面覆盖的民意上诉渠道,做出了一番要打造服务政府的姿态,却又在实质上不注重倾听社情民意,甚至拒其于千里之外,这显然是有损于政府公信的。“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给政府民情通道的电话很难打通,邮件发出也石沉大海”,怎能不叫人去怀疑政府倾听民意、服务公众的诚意呢?

  反过来,在公众的层面,这不仅是个人权益得不到维护、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更是关涉群体情绪疏导乃至社会稳定的大事。及时疏通社情民意渠道,抚摸社会不满情绪于未燃,应该是政府部门积极应对的重要手段。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实现善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重视倾听民间真实的声音,了解民众的喜乐和苦难,知道他们的主张和需求。比如,在我们的政府网站普遍处在深度睡眠状态时,国外一些服务型政府网站却被形容为饭店门口的服务生,见到顾客亲切问候:“您好,请问能为您做些什么?”如果一个通畅的民意反应渠道尚且不能保持,服务型政府又如何能够真正实现?

  “民意通道96.8%不畅通”本身就是一种民意表达,这种民意背后既有不满意见的抒发,更有权利的申诉和善治的期待。正如从“散步”到“喝茶”,固然是为了“遇上可以说服的市长”,更是为了“公众不必说服政府而政府必自动服膺公意”;公众期待一个畅通的社情民意通道,固然是为了“遇上愿意倾听的市长”,更是为了“公众不必苦于无处倾诉而政府必忧于不能闻听真实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