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
上一讲我讲了《削平三藩》。吴三桂在昆明举起"反清"的旗子,并不孤立,江南烽火,燃及九省。康熙帝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平定"三藩之乱"只用军事手段行吗?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手里举着两件法宝:一件是弓马骑射,一件是儒家思想。前一件法宝,上面已经讲过;后一件法宝是收揽民众之心、士人之心、名士之心。他为此做了些什么?分三方面,加以介绍。
自努尔哈赤天命元年(1583年)建州起兵,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反叛,整九十年,康熙帝之前的"二祖一宗"三代,虽已征服中原土地,却未征服中原人心。吴三桂发动叛乱后,部分绿营官兵投靠"三藩",还有众多汉族士子,或内心向往,或待机而动。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局势:朝野上下,人心不稳。清朝第四代君主康熙皇帝,对此局面,该怎么办?
其实,这也不怪。每当改朝换代时,总有一些士人不同新朝合作。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就是突出的例子。特别是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更是如此。元朝初年,一部分宋朝的遗臣和文人应召做了新朝的官吏,内心却矛盾、怀旧;另一部分人以隐居表示不与新朝合作,又彷徨、苦闷。
清迁都北京后,江山易主,推行剃发、易服等"六大弊政",中原地区汉人,特别是江南士人,内心深处,多不认同。但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发生分化:一些人投降或投靠清朝,一些人起兵反抗清朝,还有一些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参加科举、不出仕为官。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为我们讲述《康熙大帝》第七集《收揽士心》。(文/央视国际)
|
稿源:
CCTV
编辑:
沈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