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国家有了内部纷争时,是最容易给敌人可乘之机的。趁火打劫之计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乔良教授认为,趁火打劫之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而此计延伸到现代社会的商战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机。那么趁火打劫之计出自于哪个典故?又是如何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演绎成功的?要想成功地运用这一计,必须具备什么要素?趁火打劫之计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于这样的计谋有没有防范之策?
这一计的原文是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夬柔也。它是什么意思呢?敌人陷入困境,我方就应该趁虚而入,这是强势一方打击弱势一方的有利时机。什么是刚夬柔也,这句话出自《易经》夬卦,这一卦说的是,夫之为言决也,刚夬柔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强调在力量强盛的时候,又处于有利的形势下,一定要果敢决断,抓住良机。
趁火打劫引申到军事上,就是趁敌人之危而取胜的一种策略。敌人害大,就是敌人陷入困境,陷入什么样的困境呢?无外乎是两种,一是内忧,二是外患,内忧,天灾人祸,内哄,争权夺利,这都是内忧。外患,就是外敌入侵。那么你的敌人一旦陷入这样两种原因的话,就是你可以利用的时机。那么这一计谋在历史上,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文/央视国际)
|
稿源:
CCTV
编辑:
沈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