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展播,我们选择的都是每个文明城市最具特色的亮点,而正是这些亮点,共同组成了一道最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今天来看宁波。
宁波,东海之滨美丽的城市,7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奠定了他的文明基石,一百多年的开埠传统铸就了它的商业品质,两种文明的高度融合给现代宁波插上了高翔的翅膀,它是中国市场发育最好的城市,连续5年经济以13、4 %的速度增长,它也是中国名牌之都,每年可以为每个中国人生产一件名牌服装,到2008年,一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将把宁波和长三角连接在一起,宁波将迈上座新的发展平台。
这次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119项指标中,与社区建设有关的指标,共有40多条,宁波全都得到了高分。测评过程中,接受调查的宁波市民都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生活的社区表示满意。社区是城市的基础,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宁波我们发现了一些新鲜的做法,通过社区建设营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74岁的黄绍荣老人是宁波市镇海区总浦桥社区居民,14年前就退了休,因为有些手艺,刚退休时的黄绍荣并没有闲着。随着年纪的增大,黄绍荣不再外出兼职,而他的生活也陷入了低潮。
黄绍荣:“思想上很空虚,人也瘦下来,从126斤降到115斤。”
在宁波市,象黄邵荣这样的老人有80多万人,宁波市近600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占了14、5%,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空巢和独居老人。
宁波市海暑区区长:“我们有一个老人,他还是干部的妈妈,死了三天没人发现。”
宁波现有的福利院不到一百个,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新建一所敬老院,至少要花5千万元。如何能让老人都老有所养,而政府又能负担得起呢?经过大量调研和民意测验,宁波市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居家养老也叫社区养老,这种模式包括走出来和走进来两种服务。“走出来”就是让行动方便的老人走出家门,由社区组建养老中心,老人们可以像孩子上幼儿院一样,白天到托老所上学,晚上再各自回家。现在黄邵荣终于有了去处,他每天都会准时到社区的托老所上学,即使下大雨也从不耽误。托老所的生活都是根据老人的特点来安排的,除了娱乐休闲体育活动外,还有学习项目,黄绍荣就是在这里学会了电脑。在托老所,老人们还选了自己的管委会,自己安排一周的生活计划。这是老人们午餐,记者看到有两素一荤一汤,非常丰富。
黄绍荣:“中午跟晚上两餐是才八块钱,我们都承受得起。”
这里的一餐饭只要4块钱,每天两顿,每个月只需176块钱,社区还为老人们提供了中午休息的床和躺椅,每月只交80块钱。一个老人每月上托管所的全部费用只要256块钱。
总普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我们这个日托办了以后,他们白天在这里享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宁波的251个社区现在全部建有养老中心,宁波市配备了5600个岗位,每年投入一千万元用于社区养老中心的建设,并建设了53000平米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除了政府提供的服务,在宁波市的各个社区里,还有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支撑着社区养老,飞虹社区张建庆老人家的卧室,记者就见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门铃。
张大爷:“轻轻一摁,他们就会来帮我,摁一下他们就知道有事了。”
77岁的张大爷和74岁老伴是一对独居老人,张大爷患有老年痴呆,他自己又腿脚不便,社区特意为他家装了一个呼叫门铃,今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老伴上厕所时摔倒了,张大爷去扶她时也摔倒了。张大爷家的门铃是和自己一墙之隔的志愿者汤长安家连在一起的,张大爷家的门铃一响,汤长安就知道出事了。
张大爷所在的社区,装这种爱心门铃的老人就有20多家。和这些老人结对的志愿者大都是低龄退休人员,他们身体较好,又有空闲,是社区中为老人服务的生力军。
区长:“愿意服务今天享受明天,我们叫做义工银行,把劳务储蓄起来,,到时候当你付出多少,你今后可以得到多少时间的回报。”
宁波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志愿者有就5万多人,社区为上千位老人安装了爱心门铃,93、3%的老人享受到了社区养老服务。81890宁波一个家喻户晓的号码,也就是拨一拨就灵的谐音。在81890信息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这样一部专为老人设置的特殊电话。
主任:“一个是把81890五位数设成一个键,他一按就可以过来,第二是老年人犯病后,这个键按不了怎么办,把电话机推倒,话筒和电话机分开后,8秒钟我们这个平台就有反应。”
这是宁波市政府花了60万元为老年人打造的的应急服务系统,老人们只需安装这样一个电话,并填写一张的个人基本信息登记表,他们就可以享受到包括医疗保健等多达50多项的服务。宁波市采取了市、区、街道按1:1:0、5的投入方式,近3年投入了12、6亿元用于社区建设。在每个社区内建设了包括就业服务站、卫生医疗站、警务室、阅览室、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在内的十分钟服务圈,居民在自己的社区只需步行十分钟,就可以享受到医疗、卫生、治安、就业、文化、教育等多项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目前已经跨入老龄社会,宁波的做法对于其他城市都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在宁波,不仅老人们能时时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孩子们也能从中得到各种关爱。去年,宁波市为未成年人办了八件实事,包括整治网吧、设立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专项经费等等,还专门为放学以后的孩子们设立了四点钟学校,让父母放心。事实上,社区建设只是宁波以人为本,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体现。宁波把提高市民素质做为第一任务,把群众满意做为第一标准,从一个个细节入手,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再来听听宁波市委书记的看法。
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去年夏天,我接到宁波的一位小学生的来信,这位小学生名字叫张文卿,信中说,他们正在开展节约水节约电的活动,希望全社会都能来开展节水节电的活动,我看了这封信以后非常高兴,一个小小年纪的小学生想到的做到的,尤其是倡议争做节约型市民建设节约型城市,我真的由衷地感到自豪,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是市民群众,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是市民群众,城市最大的财富是市民群众。”
宁波是一座全民参与创建文明的城市。宁波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支持率达到100%。目前全市的11个县区全部成为省级文明城区或创建文明工作先进城区,全市所有的社区中有88、6%的社区都被评为文明社区。
巴音朝鲁:“在街头社区,我经常能看到市民会自觉捡起地上的一片落叶,一张废纸,也经常看到市民自觉养护花草,这些事情虽小,但反映了我们市民的责任,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园。”
宁波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全市有志愿者24万人,占市区人口总数的11.7%。宁波还是全国无偿鲜血先进城市,6年来慈善捐款达5、8亿元,占浙江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宁波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宁波的政府服务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一,制度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二位,2004年宁波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集体,是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之一。
营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条件。宁波做为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还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每个人都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提升整体市民素质。人们参与的同时,也分享着文明城市的成果。在宁波,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很骄傲的说,宁波因人而更美,因爱而和谐。
烟台是胶东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中国最大的黄金产地,也是著名的水果之乡。烟台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这里海天一线,风光旖旎。作为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烟台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很快,十一五期间始终在两位数以上。2004年全市gdp达到1630.9亿元,在经济强省的山东,烟台的经济总量仅次于青岛位居第二。
2003年烟台的一片居民区,这些各种形状的小房子都是居民自己搭建的违章建筑。而在烟台市区,几乎每一栋旧楼旁边都能看到这样的违章建筑,有的违章建筑甚至还盖成了2层小楼。确实,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成片,是很多城市都面临的一道难题,怎么拆除违章建筑也一直让城市的管理者们头痛,而烟台成功的破解了这道难题,并且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个老人叫张正君,2004年他家盖的一间小房子被政府宣布为违章建筑将要拆除,听到这个消息老人当时就哭了。
张正君:“我怎么不哭,我家里面临着不能说是家破人亡,也是家破人散的局面。”
老人的家里共有8口人,都挤在这个41平方米的房子里。最让老人难以接受的是,他的儿子张继东已经下岗多年,一直靠在这个违章建筑里开文具店维持生活。张继东的家庭曾经遭遇变故,贫困的生活使他的前妻离家出走,张继东艰难地拉扯着儿子长大,不久前刚刚重新组建了家庭,生活正要出现转机。没想到政府的拆除令在这个时候送到了张正君家里,老人担心儿子的家庭会再次破裂。
张正君:“才结婚不长时间,这个家要再散了,你说这个家怎么过?”
城管队长张宏:“他儿子曾和我们分管这片工作的同事明确地说,谁要是拆我这个房子,我就死在这里。”
张宏是负责违章建筑拆除的城管大队副大队长.张继东曾经多次向城管人员反映他家的困难,这桩事也成为压在张宏心上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公平执法是我们的基本原则,我们不可能把其他的拆除了,把这个困难的留下来。2004年,烟台市共向1000多处违章建筑下发了拆除通知,但其中不少的违章建筑,都关系到张正君这样的困难家庭今后如何维持生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拆除工作可能很难进行。
事实上,面对违章建筑,许多城市管理者都曾感受到这种进退两难的烦恼,而烟台发现,要解开这个死结,根本的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困难家庭走出困境,只有这样,拆除违章建筑这项政策才不会从为民谋利的出发点演变成与民争利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自己就提出了严格执法,有情操作,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尽管对张正君老人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陷于停顿,但烟台城管大队工作人员一直没有闲着,他们正忙着给张正君老人的儿子张继东找工作。经过面试,张继东成为烟台城管队的一名工作人员,每个月有600多元的工资,一家人的温饱,基本能得到解决。
儿子有了工作,这去掉了张正君老人的一大块心病。老很快就主动拆掉了自己搭起的小房子。
在烟台,记者还认识了另外一个主动拆除自己小房子的人孙志强。眼前的这个健身活动小区,就是他曾经搭建违章建筑的地方。和张正君老人不同的是,孙志强搭的这个小房子是他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当时这里住了21户人,每家情况都差不多。如果拆掉了这样的小房子,像孙志强这样的居民就不得不在大街上做饭,在街头露宿。针对这些连基本居住条件都得不到保障的居民,烟台市政府迅速做出决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为这些居民送去了经济适用房的钥匙。这就是孙志强的新家,一共90平方米,房价只有市场价格的一半。至今他还记得入住新家时的兴奋。在拆除违章建筑的工作中,城管大队队长张宏没有想到,他和他的同事与许多拆迁户都成了朋友。城管大队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锦旗。
从2003年到2005年,烟台市在大规模拆除违章建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执法,有情操作”的原则,三年里对违章建筑的强制拆除率不到2%。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之后,政府又投入巨资改善城区的住房、交通和管网等基础设施,有38万居民受益,占市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今年10月,烟台被联合国授予“2005联合国人居奖”,这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过去,烟台没有集中供暖,也没有燃气管道,通过对49个社区、200多条街道的拆迁和改造,38万市民用上了暖气和煤气。从烟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创建文明城市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但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回避不了的矛盾,如何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智慧和百姓利益的分量。刚才片子中让我最感动的是一个细节,那些拆迁户送的锦旗,挂在城管大队的办公室,这是市民对政府的最真诚的感谢,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的细节而体现。
烟台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烟台市民的人均收入并不算高,但是今年1至11月份,烟台市共在各项慈善活动中募集善款8000多万元,171万烟台人在2005年平均每人捐款数额近50元。烟台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2002年以来,烟台市筹集5亿元建设了2660套经济适用房和536套廉租房,专门用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烟台是一座平安的城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是全国仅有的3个“四连冠”城市之一。95%的社区,农村未发生过重大刑事案件,群众治安满意率在95%以上。烟台在获得首批文明城市的称号之后,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要打造立体的文明。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树立爱心烟台、诚信烟台的新形象。
主编:张凯华记者:曹莉熊曼琳摄像:陈滟波编辑:向华
CCTV-2《经济半小时》首播时间:21:30次日重播:16:40
观看视频《我和我的城市》宁波、烟台篇
责编:史军胜
|